项目年发电量达到约3.9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煤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其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中报将亏损约2000-3000万元,同比大幅下滑114.60%-121.90%厚积薄发,2020年天合光能全球首发至尊系列超高功率组件并率先实现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成绩斐然,连续5年零碳排放根据天合光能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与2015基准年相比,公司到2020年,要实现每单位产品组件(MW)耗电量和耗水量分别下降15%和10%。天合光能将牢记心中使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以更大的责任心和良知心来履行责任、回馈社会!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我们希望与各利益相关方携手并进,全力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大潮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构建一个更加绿色、环保的无碳新能源世界持续奋斗。在综合产品能耗方面,2019年的综合产品能耗比2015年下降了17.5%,2020年下降29.5%,实际降幅同样远超原定目标中的10%。近日,天合光能正式发布《2019-2020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29%,其中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3.73%。
抗疫、生产两手抓,共建无碳新世界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第一时间发出指令,集结公司全球资源,利用公司在全球各地的网点、办公室,紧急从境内外采购亟需的抗疫物资,先后捐赠到国内及海外疫情爆发地区。截至2021年6月,天合光能共21次成功刷新和创造了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 其中,2019年和2020年,天合光能分别完成了第19次和第20次世界纪录。经节点财经探究,除了上述两点,补贴也不可忽视。
2021年一季度为151.88亿元,同比增长90%。图源:WIND窥一斑而见全豹,隆基股份由弱到强的过程,其实也是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不断变迁中的一个缩影。节点财经查阅财报发现,2015年-2020年,隆基股份的毛利率整体从20.37%拉升到24.62%,高于同期的中环股份。但我跑一圈下来,结果不乐观,没人愿意转
双良集团董事局主席缪双大、执行总裁马福林、双良硅材料总经理刘国银,与华能北方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炳华、副总经理锡斌、副总经理李悦出席了签约仪式,并就深化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双良硅材料总经理刘国银和华能北方电力副总经理锡斌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光伏电站、民生供热、大容量火电建设、节能改造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8月18日,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双良节能)与华能集团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能北方电力)在包头达成战略合作。强调了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以新能源建设为主要投向,未来总装机容量翻一番的规划目标,并充分肯定了双良节能在大型火电建设、民生供热、光伏新材料等领域装备、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优势。他还表示,双良集团始终秉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理念,未来将充分响应3060政策,全面布局各产业板块。
缪双大充分肯定了华能北方电力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优势、在火电建设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对新能源建设的布局。陈炳华表示,要加强双方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彼此在品牌、资金、资源、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合作项目推进效率,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尽早发挥效益,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华能北方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炳华对公司发展历程,及在内蒙古自治区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华能北方电力计划发展部主任郭德才、办公室主任张晓诚、计划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李继文,双良节能相关领导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会上,双良集团董事局主席缪双大对华能北方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炳华一行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双良的产业发展,以及迈向新能源的目标规划,强调了公司在供热装备、智能化全钢结构间接空冷、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双方产业发展和利益的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巩固双方在新能源建设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为国家的经济添动力
双方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光伏电站、民生供热、大容量火电建设、节能改造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华能北方电力计划发展部主任郭德才、办公室主任张晓诚、计划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李继文,双良节能相关领导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强调了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以新能源建设为主要投向,未来总装机容量翻一番的规划目标,并充分肯定了双良节能在大型火电建设、民生供热、光伏新材料等领域装备、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优势。缪双大充分肯定了华能北方电力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优势、在火电建设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对新能源建设的布局。华能北方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炳华对公司发展历程,及在内蒙古自治区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双良硅材料总经理刘国银和华能北方电力副总经理锡斌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陈炳华表示,要加强双方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彼此在品牌、资金、资源、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合作项目推进效率,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尽早发挥效益,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双方产业发展和利益的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巩固双方在新能源建设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为国家的经济添动力。
他还表示,双良集团始终秉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理念,未来将充分响应3060政策,全面布局各产业板块。双良集团董事局主席缪双大、执行总裁马福林、双良硅材料总经理刘国银,与华能北方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炳华、副总经理锡斌、副总经理李悦出席了签约仪式,并就深化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
会上,双良集团董事局主席缪双大对华能北方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炳华一行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双良的产业发展,以及迈向新能源的目标规划,强调了公司在供热装备、智能化全钢结构间接空冷、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8月18日,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双良节能)与华能集团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能北方电力)在包头达成战略合作
HJT即使乐观发展,也是一个逐步降低成本的过程,而且PERC技术还有不断优化的空间,性价比仍然具备一定优势,还有Topcon等新技术的互补,在未来5年以内,几乎可以确定是多种技术并存的格局。这就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发展悖论。
目前,光伏行业HJT的规划产能已经几十甚至上百GW,但光说不干,假把式。关于HJT,本公众号曾于2020年12月写过一篇《如何看HJT与Topcon之争?》,其中观点,至今不过时。在技术进步方面,电池企业与设备企业的利益是冲突的,一个希望慢一点尽量让原有设备使用年限更长,而另一个则希望技术进步更快、设备淘汰更快、设备更新更频繁。再说,光伏行业经过这一轮证券化,纷纷A股上市或者上市过程中,财大气粗,不差钱,在新技术上投资几个亿,小试牛刀,不再捉襟见肘,而且迎合公众投资者诉求也成为一种新因素。
HJT不会是替代性革命有些人认为,HJT是类似当年单晶替代多晶一样的技术革命。按照采购设备的标准,头部企业通威是HJT的第一拥趸了,在400MW中试线之后,2020年10月开工建设1GW项目(采购设备),算是HJT的最大背书了。
一劳永逸的技术路线,一用数十年的生产线,显然不符合设备商的利益最大化。众所周知,光伏行业经历数次技术变革甚至颠覆,对行业发展格局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光伏企业至今应该都是心有余悸。
头部企业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会更加敏感,也有实力对多种技术同时投入研发和提前布局,但对于规模化量产会更加严谨,不像光伏新势力在弯道超车的诱惑下或者在地方政府投资的驱动下不计成本地追逐新技术,理性并不代表无能。这本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实际上,光伏电池片企业自身没有太强积极性推动技术进步,都是残酷竞争的不得已选择,毕竟技术进步意味着设备的改进甚至更换,意味着原有设备的淘汰和新增设备的资本支出。2021年上半年,在光伏电池片遭受行业打击的艰难时刻,设备企业的业绩继续高涨,资本市场表现更是耀眼。有必要再谈谈对HJT的一些看法了。当然,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推动,资本有助于技术进步、产能扩张和生态建设,也有助于成本的快速降低和技术的推广使用,只是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忽视产业本身,而沦为资本的噱头。
也就是说,HJT最多是半降维打击,绝不可能像当初单晶一样实现降维打击。HJT的优势与不足首先再回顾一下HJT的优点与缺点。
HJT在资本市场的间歇性炒作,已经有3年左右时间了,在资本市场的热度远远超过在产业圈的热度,在设备商的热度远远超过在电池企业的热度。二是要通过技术不断创新,甚至关键技术突破,努力降低银浆使用量,降低核心材料成本。
由于材料成本的降低依赖于技术创新,材料成本没有突破,就难有规模化生产,没有规模化生产,设备成本就难以进一步下降。而其他头部企业,基本停留在中试线阶段,阿特斯250MW,东方日升500MW,晶澳尚在筹建中,而其他头部企业还处于实验室技术储备阶段。